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一十九篇 致沅弟:以自养自医为主

时间:2019/3/23 0:05:29 来源:我爱写信

一封信网为你提供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一十九篇 致沅弟:以自养自医为主

【原文】

沅弟左右:

厚庵到皖,坚辞督办一席,渠之赴江西与否,余不能代为主持。至于奏折,则必须渠亲自陈奏,余断不能代辞。厚帅现拟在此办折,拜疏后仍回金陵水营;春霆昌岐闻亦日内可到。春霆回籍之事,却不能不代为奏恳也。

弟病近日少愈否?肝病余所深知,腹疼则不知何症?屡观《朗山脉案》,以扶脾为主,不求速效,余深以为然。然心肝两家之病,究以自养自医为主,非药物所能为力。今日偶过裱画店,见弟所写对联,光彩焕发,精力似甚完足;若能认真调养,不过焦灼,必可渐渐复元。

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

【译文】

沅弟左右:

厚庵到安徽后,坚决要辞去督办这个位子,他去不去江西,我不能代他主持。至于奏折,那要他亲自陈奏,我决不能代他辞职。厚帅现在准备在这里办折,拜疏后仍旧回金陵水营。听说春霆、昌岐几日内能到。春霆回家的事,却不能不代他恳请。

弟弟的病现在好些吗?肝病我很了解,腹痛则不知道是什么病?多次看《朗山脉案》,说要以扶脾为主,不要求速效,我很赞同此说。然而,心和肝的病,要以自养自医为主,不是药力可以挽回的。今天偶尔从裱画店经过,看见弟弟所写的对联,光彩焕发,精力好像很充沛。如果能认真调养,不过于焦急,一定可以慢慢复原。

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

【解读】

在肝病治疗方面,曾国藩认为要自养自医,平时要多加注意,不要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医药。在分析曾国藩的养生观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医对肝病是如何认识的。

在中医看来,肝病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引起的,外因是因为侵染了湿热疫毒的邪气,吃饭没有规律所导致,内因是因为身体虚弱,内伤不足。医书经典《灵枢.百病始生第六十六》里指出:“风雨寒热,不得虚,邪不能独伤人。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,盖无虚,故邪不能独伤人。此必因虚邪之风,与其身,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。”意思就是因为风雨寒热不定,但这种邪气还不能达到让人身体受到伤害的程度,而那些遇到恶劣天气而不生病的人,也是因为身体强壮,这种邪气也伤不了人。但是如果外在的邪气和身体内在的虚弱结合在一起,就会使人病倒,这些无不说明了正气盛衰与发病的密切关系。

熟悉辩证法的人都知道,内因是变化的根据,任何变化都要通过内因方能达成。所以治疗肝病,还是要从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抓起。

中医历来都有“情志内伤”的说法,也就是人的精神情绪活动过度,就有可能引发相关器官的疾病。肝主要的作用就是疏泄,它有调畅气机的功能,只有气机通畅,才会让人的精神状态舒畅开朗,所以肝与情绪活动关系很密切。在人体病理情况下,如果是因为人的情志方面导致生病,都会使人的气机变得紊乱,从而影响血液的循环,所以情志活动过度可能妨害到肝的疏泄功能。

情志内伤与肝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情志过于亢奋致使肝的疏泄太过,如果肝气有余,肝火就会上逆,从而引发气血逆乱的病症。二是忧思抑郁,致使肝的疏泄不利,气机阻滞就会导致肝气郁结,从而引发为各种郁症。三是悲哀、惊恐、思虑过度也能损伤肝气,导致肝气过于虚弱,从而引发肝魂不藏或饮气不行的病症。

曾国藩在书信中说:“肝病余所深知,肤痛则不知何症。屡观《朗山脉案》,以扶脾为主,不求速效,余深以为然。然心肝两家之病究以自养自医为主,非药物所能为力。”由此可见,如果得的肝病时间太久,曾国藩认为是元气已亏,不能轻服大黄。虽然这一良方不一定管用,也还是有他的道理。他说:大凡肝病患者,如若不是因为传染而得,大都抑郁憋闷或怒怨甚重,皆由心火太烈所致。自己调养的方法,便是静处,保持愉悦心情和安宁的神情。

由此可见,曾国藩的“自医自养”实际上就是让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,在精神方面做到安神。

对于心态,它不仅和人的健康有关,还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,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生活、命运和价值的取向,那么我们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呢?

首先要学会自信。自信也是快乐的秘诀。拥有了自信,你就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,才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乐观,从而想办法战胜困难与挫折。人不能光盯着自己的缺点、短处和不足,而要学会多看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优点、长处和美好的未来。一定要学会赏识自己,取悦自己,勉励自己。总之,要想办法让自己自信,自信就能快乐,快乐就能发掘潜能,就能高效。所谓快乐,越快越乐,越乐越快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,就不难拥有良好的心态。

其次,要学会调节。由于生活是千变万化的,悲欢离合,甚至一句过激的话语,都会影响心情,生活中的不顺心事总是很多,这就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。用积极的暗示替代消极的暗示。要对自己说“我能行”,“太好了”。让自己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。

但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要有全面的了解,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力究竟有多少,越是了解自己,出现问题就越不慌,因为结果已经预料到了。对事对人不要强求,不要过于追求完美,要顺其自然,人生在世,不如意十之八九,所以发生就发生了,顺它而去,这样才会有广阔的胸怀,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。

对于安神,我国传统医学瑰宝《内经》中就有“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”的记述。意思是说,神的存在标志着人体的昌盛,而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死亡。可见,神与人体的生死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

并认为,思虑是神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功能,少思则神和,思则神伤。因此在讲到养生时,就要求人们要省思少虑。彭祖是人们传说中的老寿星。据一些书籍记载,到了商朝末年,他已经活了767岁,尚未显出老态。彭祖养生就强调保神,他告诫人们说:“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,愤怒不已则魂神散也,喜怒过多,神不归室;憎爱无定,神不守形。汲汲而欲,神则烦;切切所思,神则败。”彭祖还认为,摄生养神,要靠平时修身养性,“人一生一世久远之期,寿不过三万日,不能一日无损伤,不能一日无修补”。

那么我们如何作到省思少虑,保精安神呢?

保精安神实际上就是让人的注意力集中,不要为了无益的思考劳费脑力。但是,一个人在社会上,被工作、名利、生活、婚姻、家庭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所困扰,要克服无益的思考,就要学会遗忘。遗忘是记忆的对立面,遗忘和记忆二者缺一不可。记忆是人们正常生活、工作的基础,失去记忆,就等于失去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。可是,遗忘也是人所不可缺少的,在一定层面上说,遗忘能够增强人们的记忆力,使人省思少虑,提高工作效率。

根据国外专家最新研究表明,记忆能够使脑神经绷紧,遗忘则能使脑神经放松,这一张一弛维持着人脑的正常思维功能。比如,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对科研中的每一微小数据和环节都了如指掌,有着惊人的思维能力,但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十分容易遗忘,甚至把墨汁错当咖啡喝掉,这就说明人的脑神经不可能、也不允许什么时候都处于高度紧张之中,什么都去思考。这里,遗忘就可以起到调节作用,遗忘能减轻脑的负担,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,为大脑健康服务。

所以说,适度的遗忘能够让人注意力保持集中,并能让人神志保持稳定。下面介绍一些简单的方法,让你“遗忘过去”,保精安神。

一是“生活在现在”。不要总是为明天的事而发愁,更不要总是为昨天的事而懊悔。把所有精力集中到今天要做的事情上。如果一个人沉浸于遗憾、悔恨、内疚或难过等情绪中,不仅不能改变过去,反而会影响今天的情绪、工作,耗费更大的精力。

二是“生活在这里”。不要“杞人忧天”,徒劳无益,对远方发生的事情,想它也是没有用的。假设你的子女生活在很远的地方,你老是惦念他(她),这样会耗费精力,还不如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。

三是“停止猜想,面向实际”。当遇到领导或单位的同事,你向他打招呼时,可他没有反应,连笑一笑都没有。如果就此猜想下去,就不得了: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?他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,对自己存有戒心呢?轻视自己吗?甚至会联想到他是不是敌视自己?其实,你也许没有料到,当你向他打招呼的时候,他可能正心事重重,情绪不好,想着家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,因而没有留心你呢!所以,想入非非,胡乱猜测,常常会给人带来多余的思虑,是造成不良情绪的祸根。

四是“暂停思考,多去感受”。有的人对人事关系、工作、荣誉等,总是容易陷入思考之中,如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、怎样才能做出成绩、怎样才能搞好与领导的关系等等。与其这样耗尽脑汁,不如去做些实际工作,甚至可以观赏一下山野的美景,聆听一下悦耳的音乐。因为这些“感受”比起毫无价值的“思考”来,对身体更有意义。

五是“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”。人通常都希望有高兴、快乐等这样一些愉快的情感,而不愿接受那些忧郁、悲哀、凄凉等等不愉快的情感。但是这是不可能的,也是不现实的。因为有高兴就必然有悲哀,相反,有悲哀也必然有高兴,这之间不仅是相对而言的,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。因此,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接受可以带来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到来,也要作好接受带来不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准备,这样在不愉快的事到来时,就不会经不住。

六是“我就是我”。不要说我如果是某某人那该多好,我要是处在某某人的条件下也一定会成功等。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出发,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,既不要怨天尤人,也不要想入非非。

七是“要对自己负责”。就是说个人的失败、个人的不得志,要从主观上找原因,自己的事自己负责,不要把责任归罪于家庭环境、领导不力等客观原因上去,否则会陷入更多的思考。

由此可见,曾国藩的自养自医养生法则,不仅适用于肝病的治疗,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,待人接物,为人处世,更是有着很大的启发,使人受益匪浅。

 

 

 

一封信网为你提供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一十九篇 致沅弟:以自养自医为主

上一篇 下一篇

阅读相关

1、【原文】男国藩跪禀: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。正月八日恭庆祖父母双寿,男去腊做寿屏二架,今年同乡送寿对者五人,拜寿来客四十人。早面四席,晚酒三席。…阅读全文

2、【原文】沅、季弟左右:沅于人概、天概之说,不甚厝意,而言及势利之天下,强凌弱之天下,此岂自今日始哉?盖从古已然矣。从古帝王将相,无人不由自立…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