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家书 第七十三篇 致九弟:宜以求才为急

时间:2019/2/25 0:18:13 来源:我爱写信

 一 封 信 作文  网 为你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七十三篇 致九弟:宜以求才为急

【原文】

沅甫九弟左右:

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,接弟信,得悉一切。

兄回忆往事,时形悔艾,想六弟必备述之。弟所劝譬之语,深中机要,“素位而行”一章,比亦常以自警。只以阴分素亏,血不养肝,即一无所思,已觉心慌肠空,如极饿思食之状,再加以憧扰之思,益觉心无主宰,怔悸不安。

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: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,两省大府及各营员弁、江省绅民,交口称颂,不绝于吾之耳;各处寄弟书,及弟与各处禀牍信缄,俱详实妥善,犁然有当,不绝于吾之目。一则家中所请邓、葛二师,品学俱优,勤严并著。邓师终日端坐,有威可畏,文有根柢,而又曲合时趋,讲书极明正义,而又易于听受。葛师志趣方正,学规谨严,小儿等畏之如神明。此二者,皆余所深慰,虽愁闷之际,足以自宽解者也。弟声闻之美,可恃而不可恃。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,近在军营,亦获虚誉。善始者不必善终,行百里者半九十里,誉望一损,远近慈疑。弟目下名望正隆,务宜力持不懈,有始有卒。

治军之道,总以能战为第一义。倘围攻半岁,一旦被贼冲突,不克抵御,或致小挫,则令望隳于一朝。故探骊之法,以善战为得珠,能爱民为第二义,能和协上下官绅为三义。愿吾弟兢兢业业,日慎一日,到底不懈,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,亦可为吾父增光于泉壤矣。

精神愈用而愈出,不可因身体素弱,过于保惜,智慧愈苦而愈明,不可因境遇偶拂,遽尔摧阻。此次军务,如杨、彭、二李、次青辈,皆系磨炼出来,即润翁、罗翁亦大有长进,几于一日千里。独余素有微抱,此次殊乏长进。弟当趁此增番识见,力求长进也。

求人自辅,时时不可忘此意。人才至难,往时在余幕府者,余亦平等相看,不甚钦敬。洎今思之,何可多得?弟当常以求才为急,其阘冗者,虽至亲密友,不宜久留,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。

澄侯弟初九日晋县,系刘月槎、朱尧阶等约去清算往年公帐。璞山先生近日小疾,服黄芪两余,尚未痊愈,请甲五在曾家坳帮同背书。如再数日不愈,拟令科四来从邓先生读,科六则仍从甲五读;若渐愈,则不必耳。纪泽近亦小疾,初八日两人皆停课未作。纪泽出疹,咳嗽亦难遽期全瘳。余自四月来,眠兴较好,近读杜佑《通典》,每日二卷,薄者三卷。惟目力极劣,余尚足支持。四宅大小眷口平安。定三舅爹三月十六来,四月初六归去,在宅住四天,余住老宅。王福初十赴吉安,另有信,兹不详。

再,弟前请兄与季高通信,兹写一信,弟试观之尚可用否?可用则便中寄省,不可用则下次再写寄可也。又行。

迪庵嘱六弟不必进京,厚意可感。弟于迪、厚、润、雪、次青五处,宜常常通问。恽廉访处,弟亦可寄信数次,为释前怨。《欧阳文忠集》,吉安若能觅得,望先寄回。兄国藩草。

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

【译文】

沅甫九弟:

四月初五,得一他们回来接到你的信,知道了一切。我回忆往事,不管是时间上事业上都有后悔的,我想六弟都跟你说了。你的劝慰都很中肯,按照我现在的位置,做我该做的事,我常用“素位而行”这章来约束自己。只因为阴分素亏,血不养肝,即使不想事情,也觉得心慌腹空,像饿极了想吃东西的样子,再加上忧郁,更觉得没主张,烦躁不安。

今年有两件事让我很满意,一是你在吉安的名声很好,两省的官长和各营的将士,还有江西省的绅士,对你的夸奖一直在我的耳边。各处寄给你的信,还有你写给各处的信,都是事实,我常看到。二是家里请的邓、葛两位老师,品行学历都很优秀,勤谨严厉,都很有名望。邓老师整日端坐,威仪可谓,文章有根底,又能切合实际,教书时能教出正义,而又深入浅出。葛老师志趣方正,学规严谨,小孩子很怕他,像畏惧神明一样。这两件事,使我欣慰,即便愁闷时,想到他们就会自我解脱。喜爱名声,只可以追求,不可以自满。我以前在京中,也很有声望,近年来在军营,也颇有些虚名。善始的人不一定善终,走一百里路,走到九十里只算走了一半,一旦声望下降,远近的人都会对你产生怀疑。你现在名望很高,就一定要坚持不懈,有始有终。

治军要以能作战为主要目标,如围攻半年,一旦敌人冲破,不能取胜或受到小挫折,那么你的声望就在一朝一夕间降低了。所以按照探骊得珠的方法,善战就是得到的珠。能爱百姓是第二个目标,能使官绅关系和谐是第三个目标。愿你能够勤奋,每天都很慎重,什么事情都做到底,不松懈,这些不仅补救了我从前的过失,也可以为我们的父亲在九泉之下争光。

精神是越用越有的,不要因为身体弱而过分保养;智慧是越苦练越明智的,不能因为偶然挫折而放弃。这次的军务使杨、彭、二李、次青等人,都磨炼出来了,即使是润翁、罗翁也一日千里地长进着。只有我有自满的毛病,所以没什么长进。你要趁着这次军务增长知识。

求人要自助,你要时刻记住这个道理。人才难得,以前在我幕府的人,我是平等对待,不是特别敬重。现在想来,在哪里还能找到像他们一样的人啊?你应把求才当做首要前提,军营中庸碌多余的人,就算是亲朋好友,也不久留,这样真正的贤者才肯前来共事。澄弟九日去晋县,是刘月槎、朱尧阶等人约去清算往年的公账。璞山先生近日身患小病,服了一两多黄芪,至今尚未痊愈,请甲五在曾家坳代他督促学生认真学习。如再过几天璞山先生的病情还不见好,打算让科四随邓老师读书,科六还跟甲五读书。如果病情得以缓解,就无需如此了。纪泽近日也有点小毛病,八日两人都停课,没有写文章。纪泽出疹,咳嗽无法立即痊愈。我从四月以来,睡眠较好。近日读杜佑的《通典》,每天读两卷,薄的读三卷。就是眼力太差,别的还可支持。家中四宅大小平安。定三的舅父三月十六到这里来了一趟,四月六日才回去,在新房子停留了四天,其余时间都住在老房子。王福十日到达吉安,关于这件事还有信来说明,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。

还有弟弟之前让我和季高书信往来,现在我写了一封,你试试看能不能寄出去?能用就寄到省城,不能用就下次写好了再寄也行。迪庵叮嘱六弟不用进京,厚意感人。弟弟对于迪、厚、润、雪、次青五人,要常常通信来往,互相问候。恽廉访那里,弟弟也要多写几回信,消除从前的误会。在吉安如果能够找到《欧阳文忠集》,希望先寄回来。兄国藩草。

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

【解读】

曾国藩深知治军,离不开人才的帮助。善于使用人才不仅是作战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,而且还将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。

秦末时期的刘邦与项羽相比,能力上远远不如,但是他却能创立四百年的西汉基业。究其原因,就是刘邦以求才为本,善于使用人才。用他的话说: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我不行,但我不怕,因为我有张良;管理国家,安抚百姓,为军队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饷,这些我都不在行,但没关系,因为我有萧何;要我去指挥百万大军,战必胜,攻必取,我更没这个能耐,但幸运的是,我有韩信。”

从中可见,一个真正的将领,他懂得人才对于他的重要性,所以他善于招揽各样人才来辅佐他,以求得事业的成功。

曾国藩治军就是如此,所以在他身边,大将云集。而他又是如何招揽到这么多人才的呢?其关键无外乎是三点:发现人才,人尽其才,任人唯贤。

首先,发现人才,就是说通过各种途径,来考察你要使用的人。看这个人具有哪些才华,并用于日后发挥他的才华。这样的考察在曾国藩看来是用人的基础,只有充分掌握了人才的基本情况,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能力。

因此,曾国藩一般对于投奔他来的人,都会先审察一番。一旦被他初步断定为可用的人,他就会给他发放少量薪金,并把他们安顿在幕府中,然后再暗自观察。等到他发现他们各自的才能后,再根据他们的才华,委以重任。如果是对于那些他认为可以担当大任的人,他将会更长久一些进行考察,比如,对鲍超的考察,就是故意制造了一些曲折。

鲍超为四川人,他身材短小精悍,性情也非常豪爽。在湘军中,他同一个叫多隆阿的人齐称“多龙鲍虎”。他原本是胡林翼的手下,但是因为他的同乡李申甫与曾国藩是同僚,所以就举荐他到曾国藩的帐下,并且还为他分析到曾国藩那里的种种好处,于是鲍超就投奔曾国藩来了。

刚开始的时候,曾国藩只是交给了他两营的人马。于是鲍超觉得曾国藩不是很重用他,就对李申甫说:“我在胡大人那里时,他待我推心置腹,比对待其他的将领都要好。给兵无数,粮饷若干,凡是我请示的事情,从来就没有不批准的。我要立下战功,胡大人就立刻赏赐加封;我要是身体不舒服,他就立刻派人给我看病送药;我没有衣甲,他就解下自己的衣甲给我穿;我缺少战马,他就将自己的马给我骑。所以,我对他心存感激,愿意为他效犬马之劳。而如今来到曾大人这里,他却只给两营的兵力,哪里能够为我所用呢?请您马上为我写一份咨文,就说我仍愿意归胡大人属下。”

李申甫听后,便好言相劝鲍超,并把他的不满告诉了曾国藩。曾国藩则说:“鲍某现在还没有尺寸的功劳,怎么能现在就嫌兵少呢?让他先率两营,等到他稍微有些功劳时,即便是十倍以上的兵力,我也没有什么舍不得的。”经过李申甫再三为鲍超求情,曾国藩才勉强给他加了一营。李申甫回来后对鲍超说:“曾大人待人,并不一定不如胡大人,你刚到这里,还不了解情况,还是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再说吧。”于是鲍超离去。

第二天,曾国藩便邀请鲍超来吃饭,饭桌上,鲍超不停抱怨拨给自己的兵勇太少,希望能多给一点。没想到曾国藩却每次都岔开话题说:“我们今天不谈兵事,只先喝个痛快,先吃猪肚。”说完便举起酒杯劝酒,搞得鲍超连发牢骚的机会都没有了。

酒足饭饱后,鲍超来到李申甫住所,对他说:“曾大人和我说话,又不让我把话说完,我只是一介武夫,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,还是让我走吧。”李申甫再次劝慰了他一番,但鲍超还是郁郁不平。

没过几日,传来太平军大举进攻的消息。于是,曾国藩派遣鲍超前去增援,结果大胜而归。曾国藩就立刻对鲍超进行奖励,同时给他加了好几个营的兵力。此后,鲍超再也没提要走的事情了,曾国藩对他也越来越重用。

可见,这就是曾国藩从“小事入手,以小见大”考察部属的诀窍。再如,有一次刘铭传率军追击捻军打了胜仗,归途中与刚打了一个大胜仗的鲍超相遇。曾国藩知道后就问刘铭传:“鲍春霆穿黄马褂了吗?说自己的战功了吗?”刘铭传回答,鲍超既没穿黄马褂,也没有夸耀他的战功。还说:“与春霆见了一面,是我的荣幸,他还担心自己待人礼貌不周,特别谦虚,哪里会夸耀自己的战功呢?”由此,曾国藩考察出鲍超还保持着朴实的本色和居功不傲的美德。

其次,曾国藩对人才进行考察后,就会根据他们各自身上的才能把他们放到适合的职位上。

古语说,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人也是如此。人无完人,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长处与短处,只要能找到适合位置,把人的缺点用在适合的地方,缺点就会变成优点;把人的优点用在不合适的地方,优点也会变成缺点。

曾国藩就十分重视安排属下职务这一问题。对于擅长治军的人,就安排到营务锻炼,以便日后将其培养为将才;对于精于计算的人,便放置到粮台、转运局、筹饷局等机关,让他学习筹饷、理财、运输等工作;对于善于发明创造的人,便把他安排到制造局,参加造舰制炮的工作。让人人都能尽其用、尽其才。正是因为曾国藩的量才所用,才使许多人都享有盛名。有的还成就了一番事业。比如李善兰、华衡芳、徐寿就是当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,俞樾成了著名的经学家,郭嵩焘成为了中国首任驻外公使,容闳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骨干人才。

治军最忌讳的是任用违其才。典型的教训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错用马谡的故事。根据史书记载,马谡是个很有才气的人,好论军计。诸葛亮在率军南征孟获时,马谡向诸葛亮详细地分析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心理和魏蜀对抗的大局,并提出了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”的十六字方针。诸葛亮十分佩服,并采用他的意见经过七擒孟获,终于安定了南中,为蜀国赢取了一块稳定的战略后方。此后,诸葛亮便十分器重马谡。

但是,马谡虽有才,却缺少实战经验。在出兵祁山时,诸葛亮没有重用魏延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将,而是不顾众人反对任用了马谡,让马谡当了先锋。结果街亭一战,蜀军大败,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。如果他不“用违其才”,而是充分发挥马谡的参谋特长,或许蜀国就不会少了一位有才谋士。

对此,曾国藩也有过类似的深刻教训。在曾国藩的心腹幕僚中,除郭嵩焘、刘蓉外,李元度是资历最老的人。在曾国藩连续遭到打击的时候,郭嵩焘、刘蓉两人并不出来相助,即使勉强拉出来,也是很快找借口而离开。这时候,只有李元度不离不弃。从咸丰四年一直和曾国藩同甘共苦。这让曾国藩十分感激,终生难忘。

李元度是个学识很渊博的人,他擅长吟诗作赋,有“神对李”之称。他所著的《国朝先正事略》,曾国藩的评价是“当时的学者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写出这样的巨著,这部书一定会风行海内,传之不朽”。但他对于带兵却一窍不通,可是曾国藩对他依然十分信任,认为他是一位忠诚的君子和可以信赖的部下。

咸丰十年,曾国藩让李元度把守徽州,并再三叮嘱李元度在太平军攻城的时候,一定要固守职位,不可出战,只要能守住5天,就算完成任务。看似很简单的任务,李元度不以为然,就爽快答应了。但令曾国藩想不到的是,李元度到了徽州竟全然不顾他的叮嘱,不但没有守城,还极力想立功,每天都向太平军挑战。当时曾国藩不放心李元度,又派两千人前去增援,但李元度依然是违背用兵之道,让奔波了120里的疲惫不堪的援军,立刻出城去与太平军交战!

当太平军摸清李元度急于求战的心理后,就故意避而不战,这让李元度更加狂妄。于是他大胆出击,没想到却中了埋伏,大败而归。太平军又趁机追击,大举进攻徽州,李元度不但没有吸取教训,而是轻率地打开城门,要与太平军一决死战,结果战败,徽州只守了一天,由于徽州的失守,让曾国藩的大营直接暴露在了太平军的兵锋之下。幸亏曾国藩立即命令李续宜带兵增援,才稳住了阵脚。面对如此惨痛的局面,曾国藩无奈只好将李元度弹劾革职。事后,曾国藩反省自己太过于草率,而不应将李元度用在错误的位置上。也正是因为自己“用违其才”,毁了李元度的一世英名。

所以说,作为将领一定要慎于用人,不要违背人才的特点而用人,那样只会既害了人才的前程,又让自己的事业毁于一旦。

再次,曾国藩在用人上,力戒任人唯亲。因为如何处理对于亲人的使用,将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功与否。

曾国藩的家族是个大户人家,亲戚较多。他从科举出身到创办湘军起家到出任两江总督,先后来投奔的有上千人。但是他一贯主张唯才是举,废才不用。他还经常告诫曾国荃等人“才能低劣的人,即使是非常亲近的朋友,也不宜久留,怕的是贤者不愿意与其共事”。

曾国藩当年进京赶考,因为手头十分拮据,而无法起程。幸亏他的南五舅变卖了家产,帮曾国藩凑足了盘缠,他才得以前去。这样的大恩,曾国藩一直铭记在心。他在京城做官以后,每年都会寄给南五舅一些银子,以报答他当年的恩情。南五舅去世后,他有个独生儿子江庆才前来投奔,曾国藩对他也十分关照。但是这位表弟没有什么才能,且十分懒惰,交给他办的几件事情,他都弄得一团糟。而且逢人总是以曾国藩表弟自居。这让曾国藩的处境十分尴尬,于是他委婉但坚决地把表弟劝回了家。与此相同的事件中,还包括把自己的弟弟曾国葆裁撤回家。

曾国藩之所以这么做,就是因为在他看来任人唯亲和任人以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:任人以长是以才能优劣为标准的,而任人唯亲则以关系亲疏为标准,两者的落脚点是不同的。而要想选出真正贤德的人,就应以人的能力来衡量。在古代,常说: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仇。”这正道出选人的任用标准,也只有这样,才能发挥出人才的长处。

总之,上述都是告诫人们在治军的过程中,求才是首先要做的事情,但是求才万万不能盲目而求,而应懂得察人、用人,因地制宜,让真正的人才各得其所,这才是最重要的治军之道。

治兵如此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与人交往和事业上的用人也是一样,只要你能够因人而用,那么你就肯定能让自己有一群能力超群的朋友,事业也会因人脉的旺盛而更加旺盛。

 

 

 

 一 封 信 作文  网 为你提 供曾国藩家书 第七十三篇 致九弟:宜以求才为急

上一篇 下一篇

阅读相关

1、【原文】四位老弟足下:四月十六日,余寄第三号信交折差,备述进场阅卷及收门生诸事,内附寄会试题名录一纸。十七日朱啸山南旋,余寄第四号信,外银一…阅读全文

2、【原文】澄侯、子植、季洪三弟足下:自四月二十七日得大考谕旨以后,二十九发家信,五月十八又发一封,二十九又发一信,六月十八又发一信,不审俱收到…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