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家书 第三十三篇 致诸弟:勉事事应勤思善问

时间:2019/2/5 0:32:43 来源:我爱写信

 一 封 信 作 文网为您 提 供曾国藩家书 第三十三篇 致诸弟:勉事事应勤思善问

【原文】

四位老弟足下:

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书函,谅已收到。顷接四弟信,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。其诗比即付还,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。

诸弟写信,总云仓忙,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难,每次至抚院赍奏厅打听云云。是何其蠢也!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,日日皆可写信,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?或送至提塘,或送至岱云家,皆万无一失,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赍奏厅哉?若弟等仓忙,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,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!

送王五诗第二首,弟不能解,数千里致书来问。此极虚心,余得信甚喜。若事事勤思善问,何患不一日千里?兹另纸写明寄回。家塾读书,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,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,省城如陈尧农、罗罗山皆可谓明师,而六弟、九弟又不善求益;且住省二年,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。如今我虽欲再言,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。不如安分耐烦,寂处里闾,无师无友,挺然特立,作第一等人物。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。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,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,三十以后读书,训蒙到老,终身不应科举。卒著书百余卷,为本朝有数名儒。彼何尝有师友哉?又何尝出里闾哉?余所望于诸弟者,如是而已,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外也。

买笔付回,刻下实无妙便,须公车归乃可带回。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,县试则赶不到也。诸弟在家作文,若能按月付至京,则余请树堂看。随到随改,不过两月,家中又可收到。书不详尽,余俟续具。兄国藩手草。

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

【译文】

四位老弟足下:

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的信想必已经收到了吧。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四弟的来信,说前一次信中的小注中写错了两个字。那首诗很快就寄给你了,至于哪里的错现在我也忘记了。

各位弟弟写信,总说很仓促忙碌。六弟去年曾说过在城南寄信很难,每次都要到抚院赍奏厅打听等等,怎么会这么笨呢?三百六十天都静坐在书院,每天都可以写信,何必打听信差出发的日期,然后才动笔写呢?或者送给主管寄信的官员,或者送到岱云家,都很保险,何必去问无关紧要的赍奏厅呢?如果众弟弟都说忙,那么我岂不是比你们忙上十倍,恐怕一年到头都不能给家中寄去一个字了!

送给王五的第二首诗,弟弟有些看不明白的地方,便不远几千里写信来问我,表明弟弟还是很虚心的,我收到信后也十分高兴。如果每件事你们都能像这样勤思善问,还怕没有一日千里的进步?现在将诗的意思用另外的纸注明得很详细,寄回家供弟弟参考。

在家塾读书,我知道弟弟心里很不愿意,但近处实在没有什么名师可以相从,像陈尧农、罗罗山这两位先生都可以说是省城里的好老师,但六弟、九弟又不善于向人家请教;何况在省城居住了两年,诗文与字都没有多大的长进。如今我虽然想再次为弟弟求情,可是堂上大人一定不会再次答应。既然如此,不如静下心来,培养耐心,长久住在家中,甘于寂寞。既不拜老师,也不乱交朋友,傲然挺立,做个第一等的人物,这就是我现在对弟弟的期望。

婺源汪双池先生,过去一贫如洗,三十岁之前,在窑上为别人打工画碗。三十岁以后,才开始读书训蒙,到老终身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,却也著书百多卷,最终成为国朝名儒,他何尝有师友,又何尝走出家乡一步?我期待弟弟做到的,就是如此而已,总之不外乎“立志”、“有恒”四字。

至于买笔寄回这件事,目前实在是不方便,等到举人回乡时才可以带回。诸弟在府试院试时或许还来得及用上,县试可能是赶不上了。弟弟在家里写的文章,如果能按月寄到京城,那我就请树堂看。寄到后就立刻批改,不过两月之内,家中就可收到已改过的文章。信中写得不够详细,其他的事以后再具体说吧。兄国藩手草。

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

【解读】

曾国藩在这封信中阐述:送给王五的第二首诗,弟弟有看不明白的地方,便写信向我询问,在他看来这是弟弟虚心学习的好态度,从而说每件事如果都能像这样勤思善问,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。

古代圣贤,对此见解都十分深刻。譬如,孔子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。”意思就是说,一个人的学习,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,而不加以思考、消化,那么他将会丝毫没有收获。孔子的话的确很有道理。要知道,一个人的认识过程,并不是通过一次就完成的,而是经过无数次思考后,才接近真理的。只有不断思考并不断追问原因的人,才会有所发现,有所发明,有所进步。而一个不勤于思考的人,他所吸收的知识还没等消化完,就会变为没有,让人变得无知。所以说,勤于思考是为学和做事的关键因素。

明代的徐光启编写的《农政全书》,引用了两百多种古代文献。但他对于这些资料从来不迷信和盲目去效仿。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,采取科学的态度,纠正了这其中的许多不正确的观点。这也正像王夫之曾经说过的:“学非有碍于思,而学愈博则思愈远;思正有功于学,而思之困则学必勤。”

事实正是如此,学习与思考本是相互促进的。学是思的基础,思是学的补充。我们如果只是停留在“学”的阶段,而不去“思”,那我们充其量只能与前人平行,但无法超越他们,世界也就不会进步。勤于思考,能使人有全新的发现,并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,一举两得,甚至成就一番事业。

所谓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。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,光凭死记硬背永远无法到达光明的彼岸。所以,我们必须努力起来,在学习中思考,在思考中提出独到的见解,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,以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。而且勤于思考不仅是学者大师成功的经验,还是人进步的动力源泉。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,更是我们做学问必须谨记的学习方法。

此外,曾国藩在信中还说,六弟、九弟因为不善于向人家请教,因此诗文与字都没有多大的长进。可见,曾国藩对于请教别人这一点,非常重视。在他看来,一个人如果遇到不明白的事情,而不知道去请教别人,自己闭门造车,那么永远都不会有新知,永远都不会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。而大凡有成之士,都懂得向别人虚心请教。

如春秋时期,孔子被人们尊为“圣人”,他的弟子有两千人,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。他和学生的著作《论语》可谓是传世之作。按理说孔子学问渊博,但是他仍虚心向别人求教。一次,他到太庙去祭祖。刚进太庙,他就觉得很奇怪,向别人问这问那。有人便笑他:“你学问如此出众,为什么还要问?”孔子听了则说:“每事必问,有什么不好?”他的弟子问他:“孔圉死后,为什么叫他孔文子?”孔子回答道:“聪明好学,不耻下问,才配叫‘文’。”弟子想:“老师常向别人求教,也并不以为耻辱呀!”所以说,虚心好学,肯向一切人,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才叫“不耻下问”。

综上所述,我们一定要做到事事都勤于思考和善于发问,这样才能够学业有成,增长见识。

 

 

 一 封 信 作 文网为您 提 供曾国藩家书 第三十三篇 致诸弟:勉事事应勤思善问

上一篇 下一篇

阅读相关

1、【原文】沅甫九弟左右:十三日安五等归,接手书,俱知一切。抚、建各府克复,惟吉安较迟,弟意自不能无介介。然四方围逼,成功亦当在六七两月耳。家中…阅读全文

2、【原文】沅甫九弟左右:十四日发第八号信,交春二等带往,并带璧还金、史两处银二百二十两,想将收到。是夕接弟初七夜信,得知一切。贵溪紧急之说确否…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