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家书 第二十五篇 致两儿:唯读书可变化气质

时间:2019/2/1 0:18:37 来源:我爱写信

一封 信作 文网为 大家 提供曾国藩家书 第二十五篇 致两儿:唯读书可变化气质

【原文】

字谕纪泽、纪鸿儿:

今日专人送家信,甫经成行,又接王辉四等带来四月初十之信(尔与澄叔各一件),藉悉一切。

尔近来写字,总失之薄弱,骨力不坚劲,墨气不丰腴,与尔身体向来轻字之弊正是一路毛病。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《郭家庙》、柳字之《琅琊碑》、《玄秘塔》,以药其病。日日留心,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。否则字质太薄,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。

人之气质,由于天生,本难改变,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。古之精相法者,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。欲求变之之法,总须先立坚卓之志。即以余生平言之,三十岁前最好吃烟,片刻不离,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,至今不再吃。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,近五年深以为戒,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。即此二端,可见无事不可变也。

尔于厚重二字,须立志变改。古称金丹换骨,余谓立志即丹也。满叔四信偶忘送,故特由驿补发。此嘱。涤生示。

同治元年四月廿四日

【译文】

字谕纪泽、纪鸿儿:

今天专门派人送信回家,刚要出发,正好又接到王辉四带来的四月初十寄来的信(你和澄叔的各一封),从信中得知一切。

你最近写字的功力总是太薄弱,骨力不够强劲,墨气也不够丰腴,就像你的身体一样,一直都存在轻弱无力的毛病。你应该用油纸临摹颜体的《郭家庙》,柳体的《琅琊碑》、《玄秘塔》,以此来锻炼笔力,弥补自己的不足。你要每天留心,专心在“厚重”两字上下工夫。否则字的本质过于薄弱,体质就会因此而显得虚弱了。

人的气质本是天生的,早就有了定数,是难以轻易改变的,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气质。在古代擅长相面的人,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。要想求得变骨相的方法,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。

以我的生平举例,三十岁前爱好吸烟,每天抽水烟,没有一刻间断,后来从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开始,立志戒烟,到今天都没再抽烟。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,近来五年深深以此为戒,现在大小事情都能持之以恒。就从这两点来看,可见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改变的。

你必须在“厚重”二字上,立志苦下工夫。古人说服金丹可以换骨,我认为人的立志就是那颗金丹!满叔的四封信偶然忘记了送去,所以特别由驿站补送回去。此嘱。涤生示。

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

【解读】

曾国藩认为,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。他说,人的气质,是先天生成的,本身是难以改变的,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。古人也曾说过一句极为精辟的话:“书味深者,面自粹润。”意思是说,读书体味得深的人,面容自然纯粹、滋润。

曾国藩一生以儒家为本,杂以百家为用。各家思想,几乎在他每个时期都有体现。但是,随着形势、处境和地位的变化,曾国藩不断调整自己,各家学说在他思想中体现得强弱程度又有所不同,这正反映了他善于运用各家学说的“权变”之术。

曾国藩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,治理湘军、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,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。曾国藩扎实的儒学功底,是在做京官这个时期打下的。他用程朱理学这块敲门砖敲开了做官的大门之后,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,而是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。

在新的环境里,他得到了唐鉴、倭仁等理学大师的点拨,登堂入室,其理学素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这种身心修养在儒家是一种“内圣”的功夫,通过这种克己的“内圣”功夫,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的。他还发挥了儒家的“外王”之道,主张经世致用。曾国藩对儒学,尤其是对程朱理学的深入研究,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,而对于这一套理论、方法的运用,则贯穿于他整个一生。

太平天国起,曾国藩临危受命,组织湘军镇压农民起义。在这个时期,尤为鲜明地表现出他对法家严刑峻法思想主张的推崇。他提出要“纯用重典”,认为非采取烈火般的手段不能为治。他的老庄思想,始终都有表露。他常表示,于名利之处,须存退让之心。当太平天国败局已定,湘军军事行动即将大功告成之时,这种思想愈益强烈,一种兔死狗烹的危机感时常萦绕在他心头。他写信给弟弟说,自古以来,权高名重之人没有几个能有善终,要将权位推让几成,才能保持晚节,天京攻陷之后,曾国藩便立即遣散湘军,并作功成身退的打算,以免除清政府的猜忌。

可见读书使曾国藩一生三变,甚至说是一生多变。在他看来,只要能每天都有新的进步,百倍用功,就不怕不能变化气质,超乎凡人,达到圣人的境界。

 

 

 

一封 信作 文网为 大家 提供曾国藩家书 第二十五篇 致两儿:唯读书可变化气质

上一篇 下一篇

阅读相关

1、【原文】沅甫九弟左右:带勇之法,用恩莫如用仁,用威莫如有礼。仁者,即所谓欲立立人,欲达达人也。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,尝望其成立、尝望其发达,则…阅读全文

2、【原文】澄、温、沅、季四位老弟左右:廿五日著胡二等送家信,报收复武汉之喜。廿七日具折奏捷。初一日,制台杨慰农(霈)到鄂相会。是日又奏廿四夜焚…阅读全文